最新刊期

    张维珊, 林佳泓, 王灿, 张润恒, 杨俊华, 刘靖, 李国营, 马宇昕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2
    摘要:目的探究紫云英苷(AST)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发的炎性痛小鼠L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6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生理盐水组(saline)、CFA模型组、CFA+AST组,每组6只小鼠。于小鼠右侧腓骨外踝窝注射10 µL CFA建立炎性痛小鼠模型。saline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FA+AST组小鼠在疼痛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给药60 mg/kg AST,每日一次,连续给药21 d。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L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因子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因子Cleaved-Caspase 3、Caspase 9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共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L4-5脊髓背角自噬相关蛋白ATG12、Beclin-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Caspase 9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CFA模型组相比,CFA+AST组小鼠L4-5脊髓背角ATG12(P<0.000 1)、Beclin-1(P<0.000 1)荧光强度增强,Cleaved-Caspase 3(P<0.001)、Caspase 9(P<0.000 1)荧光强度下降,并且AST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AST显著上调CFA小鼠L4-5脊髓背角ATG12(P<0.000 1)、Beclin-1(P<0.000 1)表达,并下调Caspase 3(P<0.01)、Caspase 9(P<0.001)表达。结论AST促进CFA小鼠L4-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并抑制其凋亡。  
    关键词:紫云英苷;炎症性疼痛;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凋亡   
    14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5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28

    蔡莉, 冯晓敏, 黄竞, 陈惠超, 李健, 欧阳红莲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4
    摘要: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CVC)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的增量成本,以及院感防控措施的主要成本,通过增量成本和院感防控措施成本的价值对比,从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角度提高医务人员对预防CLABSI的院感防控措施的重视程度,促进防控措施的落实。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某三甲中医院ICU进行CVC置管的重症患者,CLABSI组65例和非CLABSI组61例,共126例,通过医院医疗病历系统回顾性地收集患者资料,梳理研究对象的疾病类型、性别、年龄、住院时长、转归、住院各项费用等。分析比较不同手卫生方法、不同环境清洁消毒方法的成本。结果CLABSI组和非CLABSI组患者的住院时长(Z=-5.35,P<0.05)和住院总费用(Z=-6.79,P<0.0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住院时长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存在显著性差异(H=43.01,P<0.05);住院时长>60 d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位数远高于其他3组的患者;男性组(Z=-4.85,P<0.05)住院总费用中位数的差异大于女性组(Z=-3.98,P<0.05);61~80岁组(Z=-5.79,P<0.05)的差异大于其他两组。结论CLABSI的发生显著增加了ICU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虽然不同手卫生方式、不同环境清洁消毒方案在成本上存在差异,但与CLABSI发生后产生的增量成本相比,这些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医疗机构应重视手卫生和环境清洁消毒等院感防控措施的投入,制定切实、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院感防控措施落实,以避免医院感染发生、促进医疗质量提升、有效控制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力求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住院费用;预防与控制;成本   
    12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94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周祥, 黄晓丹, 徐慧敏, 欧阳翼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20
    摘要:目的评估第三代适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施源器模板,以期提升治疗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2023年0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IB3-Ⅳ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这些患者接受外照射治疗前后的磁共振影像资料。根据外照射后肿瘤残留情况,勾画出高危临床靶区(HR-CTV),据此设计了一种第三代的IC-ISBT施源器模板。进一步比较使用该施源器模板(模板插植组)与传统徒手插植方式(徒手插植组)在治疗宫颈癌方面的剂量学和疗效差异。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数据,以检验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第三代施源器模板能够适配不同的宫颈结构,优化针道布局。模板插植组肿瘤体积明显大于徒手插植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剂量学覆盖(V100%)方面,与徒手组相比,模板组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现出更优的剂量覆盖。同时,第三代模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保护方面显示出优势,潜在降低高剂量点,而在膀胱的剂量学方面与徒手插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两组间的宫颈原发灶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第三代IC-ISBT施源器模板设计科学合理,尤其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大、分期较晚的患者。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强,在剂量分布和周围关键器官保护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备作为常规治疗模板推广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宫颈癌;近距离放疗(IC-ISBT);施源器模板;徒手插植;剂量学   
    8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92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张凤梅, 李红芳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0
    摘要:外泌体是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小囊泡,因其非侵入性、高可及性和稳定性应用于精准医学中,在肿瘤的转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外泌体作为新型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有效阻断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详细探讨了外泌体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和治疗应用。在宫颈癌中,外泌体参与HPV感染、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过程,其携带的特定miRNA(如miR-30d-5p、let-7d-3p)可作为诊断标志物。此外,外泌体还可作为靶向药物递送载体和疫苗研发平台。在卵巢癌中,外泌体携带的miRNA(如miR-21、miR-200家族)对早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且外泌体在化疗耐药和肿瘤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子宫内膜癌,外泌体中的miRNA(如miR-15a-5p、miR-106b-5p)可作为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外泌体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分离提取的复杂性和细胞来源的识别等,并强调了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必要性。本文为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外泌体;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临床应用   
    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9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李水仙, 唐俊鹏, 杨正飞, 刘婉弟, 王鹏飞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7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营养评分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改良危重症营养风险(mNUTRIC)评分对急诊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治疗的436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在院治疗期间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98例)和死亡组(13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各个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mNUTRIC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padua静脉血栓风险评分、慢性肾衰竭比例、肺炎比例、C反应蛋白、乳酸浓度、中性粒细胞均高于存活组,预后营养指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白蛋白比值、淋巴细胞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NUTRIC评分[OR=1.254,95%CI(1.109,1.417)]、C反应蛋白[OR=1.004,95%CI(1,1.007)]、肺炎[OR=1.82,95%CI(1.017,3.257)]是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NUTRIC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3,95%CI(0.623,0.742),mNUTRIC评分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49.3%,C反应蛋白的AUC为0.602,95%CI(0.533,0.671),肺炎的AUC为0.582,95%CI(0.516,0.647)。结论mNUTRIC评分是急诊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关键词:mNUTRIC评分;脓毒症;危险因素;营养;预后   
    3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8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陈海莲, 王玉鸽, 崔宇, 平苏宁, 陈元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1
    摘要:目的探究支架蛋白PDLIM5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收集24例MS患者的外周血和6例健康志愿者的样本作为对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LIM5的表达水平;使用脂多糖(LPS,1 µg/mL)处理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建立神经炎症细胞模型,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DLIM5的表达水平;通过BV2细胞转染PDLIM5 shRNA质粒或PDLIM5过表达质粒,分析PDLIM5的表达对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患者的单核细胞[2.78(0.70~6.86)vs. 0.54(0.39~1.51),P=0.036]和淋巴细胞[1.62(0.90~2.26)vs. 0.11(0.05~0.21),P<0.001]中PDLIM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LPS刺激BV2后PDLIM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质粒转染实验结果显示,敲低PDLIM5后抑制BV2对台盼蓝的吞噬能力(P<0.05),而过表达PDLIM5增强BV2对台盼蓝的吞噬能力(P<0.001)。结论神经炎症状态下,PDLIM5表达水平升高,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  
    关键词:PDLIM5;多发性硬化;小胶质细胞;细胞吞噬;神经炎症   
    9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85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张继燊, 谢玉洁, 杨婷, 焦举, 何朝辉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5
    摘要:目的评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基于PSMA PET/CT检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55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前的PSMA PET/CT图像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PRIMARY 评分作为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准化评估方法,比较不同PRIMARY 评分筛选前列腺穿刺患者的活检阳性率、漏诊患者比例及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使用ROC曲线分析PSA及其衍生指标,选出最适合与PRIMARY评分联合应用的补充筛查指标,评估两者联用对降低漏诊患者比例的效果。结果PRIMARY评分1~5分的病例中前列腺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8%(3/19),17.1%(7/41),50%(12/24),95.2%(20/21),98%(49/50)。以PRIMARY评分3~5分作为筛选策略的活检阳性率为85.3%,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为38.7%,漏诊率为11%。以PSA密度>0.15 ng/(mL·cm³)作为辅助筛选标准,能有效检出PRIMARY评分1~2分病例中的前列腺癌患者,与PRIMARY评分3~5分筛选策略联合应用,可使活检漏诊率降低至2.2%。结论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PSMA PET/CT应用于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的筛选策略,即对PRIMARY评分3~5分或PRIMARY评分1~2分但PSA密度>0.15 ng/(mL·cm³)的患者进行活检。该综合策略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同时显著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前列腺穿刺;前列腺癌;PET/CT;前列腺特异膜抗原;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8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杜予心, 王小平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6
    摘要:铜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与各种信号通路和肿瘤相关生物行为密切相关,但浓度超过稳态机制维持的阈值就会变得有毒,引发细胞死亡。铜死亡是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已知的细胞死亡途径,通过铜与三羧酸循环的硫辛酰化组分直接结合而发生,这导致硫辛酰化蛋白质聚集和铁硫簇蛋白丢失,引发蛋白毒性应激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小RNA(microRNA)和环状RNA(circRNA)等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 ncRNAs)基于ceRNA机制直接或间接调控消化道肿瘤铜死亡相关基因(FDX1、LIPT1、LIAS、DLD、DLAT、PDHA1、PDHB、MTF1、GLS、CDKN2A)的表达,进而诱导铜离子积聚,通过驱动氧化应激反应、蛋白质脂酰化、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多种机制,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ncRNA通过调控铜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为临床精准靶向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介绍铜死亡,梳理铜死亡的多种调控机制,ncRNA和其作用,综述近年来参与调控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铜死亡的ncRNA及其分子作用机制,并提出临床方面展望,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铜死亡;非编码RNA;消化道肿瘤;信号轴;综述   
    7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80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贺雨, 刘爱平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9
    摘要:过敏性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威胁愈发显著,其中环境污染物起到了关键作用。室内外空气污染(如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化学物质污染(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以及其他环境暴露因素(如绿地、病毒、气象条件、饮食等)均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显著风险因素。特别是在胎儿期至婴幼儿期这一生命早期阶段,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对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其未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着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生命早期阶段,某些特定饮食成分(如特定脂肪酸、微生物、维生素等)以及母乳喂养可为儿童提供一定保护,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然而,新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氯化石蜡、多氟烷基物质)与儿童过敏性疾病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绿地及其所含物质对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家庭宠物饲养与儿童过敏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污染物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剖析不同环境因素影响儿童健康的机制,旨在深入探讨环境污染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环境污染物;新污染物;过敏性疾病;儿童;环境暴露   
    5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78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钟臻蔚, Kodjo Kunale ABASSA, 陈荣, 郭云蔚, 吴斌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6
    摘要:目的探讨MELD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同时建立有效的死亡预测模型。方法分析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十年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首次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共788例的临床资料,随访至2023年12月31日,根据入院后30 d、90 d、1年及3年的随访结果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研究基线时MELD 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并与MELD-Na和MELD对比。筛选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建立以MELD 3.0为基础的酒精性肝硬化死亡预测模型。结果对于本队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在预测30 d、90 d、1年和3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预后时,MELD 3.0的AUC分别为0.823、0.730、0.686和0.658,优于MELD-Na(分别为0.802,0.708,0.666,0.645)和MELD(分别为0.698, 0.668, 0.654, 0.633)(均P<0.05);在时间方面,MELD3.0在预测短期30 d和90 d生存预后时较有优势(AUC分别为0.823和0.730,均P<0.05),预测长期1年及3年生存预后稍弱但也有一定价值(AUC分别为0.686和0.658,均P<0.05)。为提高1年死亡预测价值,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联合LASSO回归筛选出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死亡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ELD 3.0、基线腹水和肝癌,以此建立的死亡预测模型AUC值为0.748,敏感性为0.695,特异性为0.775。结论MELD3.0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30 d、90 d、1年及3年的生存情况预测能力优于MELD-Na和MELD评分, MELD 3.0结合腹水和肝癌建立的预测模型能提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年生存预后的预测性能。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预后;MELD3.0;MELD;MELD-Na   
    8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76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贾益群, 郑雨燕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8
    摘要:口腔白斑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潜在恶性黏膜疾患,巨噬细胞在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但该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存在不足。近年研究发现巨噬细胞M2极化对口腔白斑恶性转化具有显著影响,且该过程受到免疫细胞、微生物、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一系列复杂的网络调控。因此本文就巨噬细胞在口腔白斑中的生物学功能、亚型以及其极化的调控因素进行综述,并结合课题组在口腔胞内定植菌与黏膜恶性肿瘤关系的前期研究基础,提出口腔胞内定植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并最终促进白斑恶性转化的机制,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索可能的干预手段,为口腔白斑病及口腔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口腔黏膜病学;巨噬细胞;口腔白斑病;免疫调控;恶性转化;极化   
    11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7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翟嘉文, 玄绪军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7
    摘要:体外反搏(ECP)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治疗手段,自196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实践,最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在过去的四十年中,随着医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与进步,体外反搏进一步发展为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EECP通过增加器官的灌注压力和血流量,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代谢等功能。鉴于其在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方面的优势,EECP不仅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逐渐扩展至包括男科疾病在内的多个领域,为男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与思路。特别是在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领域,EECP展现出显著的潜力,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研究表明,ED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微循环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而EECP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全身健康状态,能够有效改善ED患者的症状,提升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报道,对EECP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全面总结,重点分析其在ED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在其他男科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本文也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EECP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男科;勃起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   
    7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69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陈信朝, 董新刚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5
    摘要: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认知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铁死亡、线粒体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其中,氧化应激在VD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其可致自由基积累,破坏细胞结构,且与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铁死亡、神经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致病网络,而中药单体在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治疗VD有显著效果。本文综述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氧化应激在VD中的作用机制,其通过Nrf2、LRP3、NF–κB等因子调控炎症反应;通过过量ROS破坏线粒体功能及动力学平衡介导线粒体损伤方面;通过脂质过氧化、铁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介导铁死亡;经蛋白质变性、DNA 修饰、内质网应激、死亡受体等途径激活凋亡蛋白介导神经细胞凋亡。同时,本文还总结了中药单体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及其相关机制治疗VD的途径,如姜黄素通过降低ROS水平,提升抗氧化与抗炎能力;天麻素既能减轻氧化应激介导的线粒体损伤,又能改善能量代谢并抑制铁死亡;石斛多糖能减轻氧化应激,进而抑制铁死亡;雷公藤甲素可增强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凋亡,延缓VD进展,以期为今后中药单体靶向氧化应激治疗VD的实验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铁死亡;神经细胞凋亡   
    11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6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王笑珂, 舒晴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3
    摘要:慢性疼痛患者普遍伴随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而这些负性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在治疗慢性疼痛时,改善疼痛或负性情绪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另一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慢性疼痛和负性情绪所涉及的脑区部分重叠,且具有相似的神经生理机制,这可能是二者相互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多个脑区在疼痛相关的情感、认知和动机处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特别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伏隔核以及腹侧被盖区等脑区,对情感信息的识别与处理至关重要。目前,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现有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因此,负性情绪的良性调节作为重要的干预靶点之一,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在总结慢性疼痛产生负性情绪的神经机制基础上,归纳整理了目前针对慢性疼痛相关负性情绪的多种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无创神经调控、心理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这些方案的综合应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靶点和更为有效的策略。本文旨在加深初学者对慢性疼痛病理生理学背景的理解,并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疼痛;负性情绪;药物治疗;无创神经调控;心理疗法;中医针灸   
    8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64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夏坤健, 唐娜, 李顶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8
    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在≥70岁老年乳腺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2月28日—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311例≥70岁接受保乳手术的老年乳腺癌为研究对象,分为183例对照组(接受术后放疗)与128例病例组(未接受术后放疗)。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进行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70岁老年乳腺癌DFS及OS影响因素,最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患者间的年龄、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临床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Ki-67指数、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病理类型、是否接受辅助化疗、是否接受术后内分泌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与病例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10.0(95%CI:98.9,121.1)个月与93.0(95%CI:86.1,100.0)个月,两组间DFS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2.9% vs. 85.2%,P=0.024),两组间O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3% vs. 88.3%,P=0.19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N2及N3)、HER2状态、Ki-67、肿瘤组织学分级(Ⅱ、Ⅲ级)、未接受放疗均为老年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ER状态为老年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肿瘤分期、肿瘤N分期(N2及N3)、HER2状态、Ki-67均为老年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ER状态为老年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阴性老年乳腺癌患者中,对照组与病例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23.0(95%CI: 116.8,129.2)个月与88.0(95%CI: 75.2,100.8)个月,两组间DFS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3% vs. 68.6%,P=0.008),两组间OS率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89.1% vs. 71.4%,P=0.027)。结论保乳术后放疗对整体老年乳腺癌人群的生存获益有限,但在HR阴性的高危老年乳腺癌人群中,放疗仍然有显著的生存获益,本研究表明了对老年乳腺癌放疗的分层降级策略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的必要性。  
    关键词:老年乳腺癌;保乳手术;放疗;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   
    11
    |
    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6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孙晨枫, 任彬彬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04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为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累积以及神经元死亡。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患者认知功能的逐渐衰退,最终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目前,AD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常伴有副作用。因此研究非药物治疗,特别是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是一类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脂肪酸,主要存在于鱼油和某些植物油中。它们在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证据和临床试验表明,ω-3PUFAs的补充与认知功能改善相关,尤其是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应用上显示出积极效果。本文综述了ω-3PUFAs在AD中的作用及其最新机制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其减少脑内Aβ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以及调控能量代谢等方面。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不一致性,尤其是在不同基因型人群中的效果差异显著。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ω-3PUFAs在早期干预中的作用,并优化其剂量和配方,以实现最佳的神经保护效果。此外,本文还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饮食建议和剂量推荐,期望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神经保护;认知功能;非药物治疗   
    13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60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肖珺心, 权卓娅, 肖虎, Thomas Cheun Lam, 朱敏怡, 王丹阳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2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对豚鼠眼球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探讨蓝光在正视化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并评估其在近视防控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将20只3周龄雄性豚鼠随机分到白光组和蓝光组,每2周测量屈光度和眼部生物学参数,直至第8周实验结束。并利用蛋白组学技术4D-数据非依赖型采集(4D-DIA)对蓝光组和白光组的豚鼠视网膜进行检测,探索蛋白组成、表达差异以及对应的生物学功能。结果2周后,白光组中豚鼠逐渐向正视状态发展,蓝光组出现远视漂移,组间屈光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自第4周起,蓝光组的眼轴长度显著小于白光组(P<0.05)。此外,自第2周起,蓝光组的玻璃体腔长度显著小于白光组(P<0.05)。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在视网膜中共筛选出161个差异蛋白,其中98个蛋白上调,63个蛋白下调,主要富集于囊泡运输、氧化-还原反应、烟酸及烟酰胺代谢、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代谢等生物合成途径中。结论暴露于蓝光的豚鼠表现出远视漂移和眼轴伸长减缓,对正视化有延缓作用。利用4D-DIA技术发现,蓝光组与白光组间差异蛋白主要参与NAD+代谢、烟酸及烟酰胺代谢途径,其中参与NAD+补救合成途径的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上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T2)下调。这为理解蓝光在正视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近视防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蓝光;正视化;近视;屈光发育;蛋白组学   
    3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56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伍华燕, 温艺红, 赵亨利, 高原, 周川孟, 王娅, 朱杰宁, 单志新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1
    摘要:目的探究异柠檬酸脱氢酶3A(IDH3A)对心肌细胞肥大的调控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健康志愿者(n=10)与心力衰竭患者(n=10)心肌组织标本、假手术组与主动脉弓缩窄术(TAC)小鼠心肌标本以及去氧肾上腺素(PE)诱导的乳大鼠心肌细胞(NRVCs)中IDH3A的表达水平。利用腺病毒介导在PE诱导的NRVCs中过表达IDH3A,检测其对NRVCs肥厚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鬼笔环肽染色检测IDH3A对NRVCs面积的影响。利用序列突变方式构建消除IDH3A酶活性的突变体(IDH3A_D208A),通过检测其对NRVCs肥大表型、ATP和ROS水平影响来验证IDH3A是否依赖酶活性发挥调节心肌细胞肥大作用。Western blot和鬼笔环肽染色检测外源给予α-酮戊二酸(AKG)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结果IDH3A在心衰患者心肌、TAC手术小鼠心肌、PE诱导的NRVCs中表达均显著下调(分别为P = 0.005 2、P = 0.026 6、P = 0.041 3和P = 0.006 6)。过表达IDH3A可显著抑制PE诱导的NRVCs中肥厚相关基因表达和细胞表面积增大(分别为P < 0.000 1、P = 0.000 1和P = 0.000 2)。ATP和ROS水平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IDH3A能够抑制PE诱导的NRVCs中ATP和ROS水平的增加(分别为P = 0.001 2和P<0.000 1),而无酶活性的IDH3A突变体则不具备该作用。外源给予AKG可以,而无酶活性的IDH3A突变体无法抑制PE诱导的NRVCs肥大。结论IDH3A通过生成AKG发挥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为以IDH3A为靶点的心肌肥厚治疗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心肌肥厚;异柠檬酸脱氢酶3A;α-酮戊二酸;心肌细胞;线粒体   
    1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53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吴慧, 熊升华, 黄从付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9
    摘要:目的运用高通量测序,了解食物过敏伴便秘儿童肠道菌群变化,并进行功能分析,为防治儿童食物过敏伴便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患有食物过敏伴便秘儿童33例作为疾病组(CPFA),选取59例该院儿童保健科的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HC)。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标本,对标本进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并分析。结果①HC组物种丰度高于CPFA组,两组肠道微生态物种群落多样性有差异; ②门水平,与HC组相比,CPFA组拟杆菌门、脱硫杆菌门相对丰度低,厚壁菌门、放线杆菌门、变形杆菌门相对丰度高(P<0.05);③属水平,与HC组相比,CPFA组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低,双歧杆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韦荣氏球菌属相对丰度高(P<0.05);④功能分析显示,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功能基因,与HC组相比,CPFA组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胆汁酸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等有关的功能途径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食物过敏伴便秘儿童肠道菌群及功能与健康儿童存在差异,这可能有助于探秘食物过敏伴便秘的发病机制,并为新的治疗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食物过敏;便秘;肠道菌群;菌群功能;高通量测序   
    6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47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牛珍, 吴小杰, 杨亮, 马芷璇, 杨君雄, 冯英

    DOI: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5.0213
    摘要:目的观察广州管圆线虫(AC)感染导致Balb/c小鼠大脑脱髓鞘症状并分析胼胝体非靶向代谢组的变化,探讨造成脱髓鞘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感染组(6只),感染组每只经灌胃感染30条ACⅢ期幼虫,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第3、6、9、12、15、18、21天检测体质量、视觉及行为学评分评估小鼠神经功能学变化;取感染21 d后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大脑髓鞘和视网膜形态学变化;代谢组学检测后,采用火山图和热图分析差异代谢物,倍数变化分布图和条形图分析表征主要代谢物成分,选取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和调控网络分析。结果Balb/c 小鼠在AC感染后第9天出现神经行为学评分下降(P<0.05),第15天出现视觉评分下降(P<0.05),第21天时出现明显的体质量下降(P<0.001)和死亡;同时,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大脑胼胝体区域髓鞘出现明显损伤,少突胶质细胞明显减少(P<0.001),HE病理染色观察到视网膜节细胞出现明显破坏。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所有差异代谢物中,甘油磷脂(GP)类代谢物占比最高,类固醇(ST)类和鞘脂(SP)类代谢物占比相对较少,其中胆固醇酯CE(20:2)表现为显著上调(P<0.001),而磷脂酰甲醇PMeOH(18:0_18:1)表现为显著下调(P<0.01);KEGG富集分析和调控网络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胆固醇代谢等代谢通路,参与鞘脂代谢、神经信号调控、甘油磷脂代谢等关键代谢通路。结论AC感染通过多途径影响小鼠的代谢状态,改变了与髓鞘形成和稳定密切相关的代谢物水平。脱髓鞘可能与这些关键代谢通路的紊乱密切相关,尤其是胆固醇代谢和鞘脂代谢的紊乱,可能在脱髓鞘的发生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此外,磷脂代谢的改变和神经信号的异常调控可能进一步加剧了髓鞘的损伤。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代谢组学;脱髓鞘;胆固醇;磷脂   
    10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67324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