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45 1

      综述

    • 成之卉,周淑娴
      2024, 45(1): 1-6.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1
      摘要: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性好。本文就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促进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希氏束起搏;左束支起搏;左室同步性;右心室起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82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9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师利敏,徐平
      2024, 45(1): 7-12.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8
      摘要:神经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衰老和损伤至关重要,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TREM2)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一种跨膜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靶向TREM2对改善阿尔兹海默症、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肥胖等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很大的潜力。然而,其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具体作用尚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故本文综述了TREM2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相关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TREM2;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肥胖   
      61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800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马星宇,赵东
      2024, 45(1): 13-20.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7
      摘要:死因鉴定是法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死后生物化学分析现已成为法医学死因鉴定的重要辅助分析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检验效率高、便于了解死亡机制等优势。本文就死后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自身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并通过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探讨死后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在法医学死因鉴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死后生物化学;死亡原因;法医学;研究进展;应用前景   
      36
      |
      1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刘筱蔼,罗友根
      2024, 45(1): 21-27.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3
      摘要:脑卒中时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功能损伤,且缺血后脑组织再恢复血液供应时,大量自由基、钙超载等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自噬引起脑组织损伤。MiRNA为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通过与其靶基因mRNA的3’ -UTR中的互补序列结合,导致翻译抑制或mRNA降解,从基因水平上调控多种生理活动。MiRNA不仅直接作用于自噬相关蛋白,还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自噬调控。但关于miRNA调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自噬信号通路尚缺乏系统性归纳与分析。本文综述了miRNA-124、miRNA-298、miRNA-202-5p、miRNA-142以及miRNA-26b等miRNA通过不同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细胞自噬,为脑卒中的自噬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微小RNA;自噬;信号通路;自噬相关蛋白;调控   
      39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78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孙佳慧,宋丽雅
      2024, 45(1): 28-34.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3
      摘要:乳杆菌是女性生殖道的重要定植菌,其中的卷曲乳杆菌与生殖道健康密切相关,对维持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卷曲乳杆菌丰度降低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等多种女性生殖道疾病具有相关性,甚至导致不育、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结局。本文概述了卷曲乳杆菌的基本特性,其数量减少与生殖道疾病的关系,对白假丝酵母菌、衣原体等阴道致病菌的抑制能力及抑菌机制,以及卷曲乳杆菌的抗炎作用,以期为卷曲乳杆菌在阴道用药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乳杆菌;卷曲乳杆菌;生殖道健康;抑菌;抗炎   
      23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95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基础研究

    • 胡雅婷,高原,伍华燕,梁俣,李晖,徐金东,刘宇鹏,单志新
      2024, 45(1): 35-44.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106
      摘要:目的探究环形RNA circSLC8A1_005调控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表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腺病毒介导在小鼠心肌成纤维细胞(mCFs)中过表达circSLC8A1_005,并检测mCFs中纤维化相关因I型胶原α1链(Col1a1)、Ⅲ型胶原α1链(Col3a1)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2(Acta2)基因表达,通过EdU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干预对mC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SLC8A1_005包含的潜在核糖体进入序列(IRES)的活性。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ircSLC8A1_005翻译蛋白SLC8A1-605aa及其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LC8A1-605aa对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转录激活作用。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检测SLC8A1-605aa与Sod2 mRNA的结合作用。放线菌素D实验检测SLC8A1-605aa对Sod2 mRNA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利用腺病毒可在mCFs中有效介导过表达circSLC8A1_005,过表达circSLC8A1_005可显著抑制mCFs中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抑制mC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提示circSLC8A1_005包含的2个IRES具有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ircSLC8A1_005可翻译预期大小为70 ku的SLC8A1-605aa蛋白,并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过表达SLC8A1-605aa和circSLC8A1_005可一致地抑制mCFs的纤维化表型。SLC8A1-605aa可特异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表达,但并不能转录激活Sod2表达;RIP实验结果显示SLC8A1-605aa与Sod2 mRNA有特异结合作用,而放线菌素D实验结果显示SLC8A1-605aa能够增强Sod2 mRNA的稳定性。结论CircSLC8A1_005通过翻译蛋白SLC8A1-605aa发挥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表型的作用,SLC8A1-605aa可能是潜在的用于心肌纤维化治疗的靶点。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环形RNA;circSLC8A1_005;翻译;心肌成纤维细胞   
      4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61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邓家成,彭丽妹,石颖鹏,钟小敏
      2024, 45(1): 45-53.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7
      摘要:目的探讨DANCR在人胚胎干细胞(hESC)向内胚层(DE)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诱导hESC向DE分化的体系,检测DANCR的表达水平与DE分化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体系敲低hESC的DANCR表达水平,将敲低DANCR的hESC进行DE分化;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E分子标志物SOX17和FOXA2,以及原条分子标志物Brachyury (T),EOMES,MIXL1和GSC的表达水平;用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和qPCR证明在DE分化过程中DANCR与WNT通路的相互作用。结果体外诱导hESC向DE分化的体系能够有效模拟体内DE分化,DANCR的表达水平随DE分化进程逐渐下降。建立敲低DANCR的hESC细胞株,DANCR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01)。干扰DANCR表达使分化早期的原条分子标志物Brachyury (T),EOMES,MIXL1和GSC,以及分化后期的DE分子标志物 SOX17和FOXA2 的mRNA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全部P < 0.05)。并且,在DE分化过程中,敲低DANCR组的WNT通路的转录活性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表现为WNT通路下游基因FZD5,FZD8,SFRP1,FRZB和ANKRD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 < 0.05)。然而,敲低DANCR对TGFβ通路的SMAD2/3和p-SMAD2 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人为激活细胞内β-CATENIN蛋白活性,能够有效回补由于敲低DANCR导致的DE分化缺陷。结论DANCR在DE分化过程中逐渐下调并促进DE分化发生,DANCR可能通过与WNT通路相互作用参与调控hESC向DE分化。  
      关键词:内胚层;分化;长链非编码RNA;DANCR;WNT信号通路   
      34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72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代娟丽,王臻,董超雄,李玉莹,魏绪红
      2024, 45(1): 54-62.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5
      摘要: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释放增多导致5-羟色胺(5-HT)向脊髓释放增多在慢性术后疼痛(CPSP)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方式将SD 大鼠进行如下分组:对照组、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SMIR) (1d,7d)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中和性抗体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组、SMIR+RVM内注射溶剂组,用up-down 方法测量大鼠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免疫组化检测RVM内TNFα或IL-1β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方法观察RVM及脊髓背角内5-HT含量的变化。结果SMIR可引起大鼠机械痛敏,表现为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持续至少3周。SMIR后,RVM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TNFα和IL-1 ß表达上调。TNFα 或IL-1β 中和抗体(每天一次行SMIR术前30 min给予,共4次))微量注射入RVM可阻断SMIR引起的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并可降低RVM及脊髓背角5-HT的含量。正常动物RVM内注射TNFα和IL-1 ß也可导致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且引起RVM及脊髓内5-HT含量增加。结论RVM中致炎细胞因子增多可能通过引起5-HT释放增多参与调控SMIR后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慢性术后痛;延髓头端腹内侧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5-羟色胺   
      27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75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王婉頔,常桃,江思远,侯琪,金真伊,吴秀丽
      2024, 45(1): 63-68.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4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生物信息数据库中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为进一步探索AML预后的新型分子标志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生物信息数据库中的179例AML患者的预后数据进行差异性基因分析及生存分析;利用基因表达集锦(GEO)数据库中的GSE13159数据集的74例健康人(HI)骨髓标本与542例AML初发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差异性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在AML初发患者与健康人中的差异性;收集初发18例AML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样本,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的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在AML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显示,根据R语言计算出的NK2转录因子相关基因位点3(NKX2-3)的最佳截断值0.051进行生存分析,发现与低表达NKX2-3的AML初发患者相比,高表达NKX2-3的AML初发患者总体生存率较差(P = 0.003 6);与HI相比,NKX2-3在AML初发组患者中显著高表达(P < 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也证实NKX2-3-1和NKX2-3-2在AML初发组患者中高表达,且与健康人组相比有显著相关性(P = 0.000, P = 0.000)。结论NKX2-3在AML初发组患者中高表达,且高表达NKX2-3的AML患者总体生存较差;NKX2-3可能与AML临床转归与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NKX2-3;生物信息学;预后;基因表达;相关性   
      24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86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柯淑红,徐朱俊,周杨,郑承红
      2024, 45(1): 69-75.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9
      摘要:目的探讨高尔基运输1A蛋白 (GOLT1A)在甲状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UALCAN)和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在线分析GOLT1A在甲状腺癌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人甲状腺癌细胞中GOLT1A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GOLT1A表达对人甲状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基因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TIMER、UALCAN及GEPIA2在线数据库分析显示,与甲状腺癌癌旁正常组织相比,GOLT1A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升高;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GOLT1A在甲状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上调。敲低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CP1细胞GOLT1A表达后,抑制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侵袭。敲低GOLT1A后TCP1细胞E-cadherin表达升高,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过表达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BCPAP细胞GOLT1A,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过表达GOLT1A后BCPAP细胞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增加。结论GOLT1A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关键词:甲状腺癌;高尔基运输1A蛋白;增殖;迁移;侵袭   
      24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5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杨柳青,范钦,白雅洁,许颖,罗继娜,成家茂,陈海燕
      2024, 45(1): 76-84.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1
      摘要: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多糖(DOP)对CCl4 诱导肝纤维化(HF)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6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七组:正常组(NG)、模型组(MG)、秋水仙碱组(CG, 0.1mg/ kg)、扶正化瘀组(FG, 0.45g/kg)、低剂量DOP 组(LDG, 0.05 g/kg)、中剂量DOP 组(MDG, 0.1 g/kg)和高剂量DOP 组(HDG,0.2 g/kg),每组8 只。采用皮下注射40% CCl4 橄榄油混合液制备HF 大鼠模型,每3 d 注射1次,共10周。造模第6周结束后,各药物组分别给予秋水仙碱、扶正化瘀和DOP 溶液灌胃处理,NG 和MG 大鼠给予等量0.9 % 生理盐水处理,每天1次,连续4周。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 染色、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检测;肝功能和肝纤四项指标采用血液生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I、E-cadherin、ZEB1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RT-qPCR 法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HE、Masson、Sirius red 染色结果显示MG 大鼠肝脏组织出现典型的HF 病理特征,LDG、MDG 和HDG 大鼠HF 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LDG、MDG、HDG 大鼠的血清AST、TBIL、AKP 水平与MG 相比均显著降低(P < 0.05或 < 0.01),血清ALT 水平除LDG 外均显著降低(P < 0.05或 < 0.01)。肝纤四项指标检测结果显示,LDG、MDG、HDG 大鼠的血清HA、LN、PC-Ⅲ、COL-Ⅳ 含量与MG 比较均明显下降(P < 0.05或 < 0.01)。基因、蛋白检测结果显示,LDG、MDG、HDG 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I、ZEB1 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 < 0.05或 < 0.01),而E-cadherin 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 < 0.05或 < 0.01)。此外,HA、α-SMA、COL-I、ZEB1、E-cadherin 的表达均存在一定的DOP 剂量依赖性。结论DOP 可通过抑制大鼠肝组织的上皮-间质转化减轻CCl4 诱导的HF 程度。  
      关键词:肝纤维化;铁皮石斛多糖;上皮-间质转化;E-钙黏蛋白;锌指E盒结合同源框1   
      22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65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吴飞,潮敏,张殷,张晔,蒋加斌
      2024, 45(1): 85-92.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20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雄激素受体(AR)在隐睾症小鼠睾丸管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隐睾症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的理论意义。方法30只5周龄雄性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6组中,随机抽取3组15只小鼠进行手术诱导隐睾,其余3组为作为对照组进行假手术处理。分别于4 d、7 d、14 d后取各组睾丸组织,然后测量睾丸体积、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提取各组睾丸管周细胞后利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记法检测AR和GDN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4 d、7 d、14 d小鼠的睾丸体积分别为(125.58±19.22)mm3、(123.45±20.12)mm3、(140.09±13.62)mm3;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楚,可见较多精子细胞,生精小管周围管周细胞形态规则,呈梭形围绕小管周围,细胞厚度均一;AR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05、1.06±0.07、1.19±0.13GDNF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04、1.09±0.05、1.10±0.07;AR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01±0.01、0.79±0.02、1.01±0.04;GDN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18.68±0.43)pg/mL、(14.39±0.36)pg/mL、(16.88±0.37)pg/mL。隐睾组4 d、7 d、14 d小鼠的睾丸体积分别为(115.64±3.91)mm3、(69.51±14.97)mm3、(44.86±5.56)mm3;睾丸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结构破坏,曲细精管周围管周细胞萎缩、弯曲断裂;AR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76±0.06、0.53±0.04、0.29±0.02;GDNF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72±0.05、0.42±0.02、0.30±0.03;AR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54±0.02、0.98±0.04、0.31±0.01;GDNF蛋白的浓度分别为(8.50±0.34)pg/mL、(17.44±0.32)pg/mL、(6.83±0.34)pg/mL。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除了4 d的睾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3个时间点的睾丸体积、AR和GDNF的mRNA、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睾组3个时间点的睾丸体积、AR和GDNF的mRNA、蛋白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诱导隐睾小鼠中,睾丸管周细胞的AR和GDNF的表达水平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现显著下降。AR和GDNF在隐睾症介导睾丸管周细胞功能的损伤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阐明隐睾症导致生精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隐睾症;管周细胞;胶质细胞系衍生神经营养因子;雄激素受体   
      22
      |
      2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3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临床研究

    • 曾善美,赵静,初建平
      2024, 45(1): 100-107.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术前任务态功能磁共振(T-fMRI)中,胶质瘤侵犯中央前回对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斑的影响。方法将56例接受了术前任务态磁共振扫描的胶质瘤患者分为中央前回侵犯组(PGI, n=21)和中央前回无侵犯组(PGNI, n=35)。我们设定了三个不同的体素水平上的统计阈值(P值:P1,10-4;P2,10-6;P3,10-8),并获得相应统计水平的大脑激活图(V1, V2和V3)。分别计算双侧大脑半球间(瘤侧/对侧:IAVR)和双侧中央前回间的激活斑体积比值(瘤侧/对侧:PAVR)。计算位于不同统计阈值区间的激活斑体积(△V1=V1-V2;△V2 = V2-V3),并进一步比较它们在双侧大脑半球间的比值[△Vn(瘤侧)/△Vn′(对侧),n= 1,2]。此外,我们还分析了肿瘤特征与IAVR和PAVR间的关系。结果在相对较低的统计阈值水平中(P1 和 P2),相较于PGNI组,PGI组的IAVR和PAVR明显减低(P<0.05),但在较严格的统计阈值中(P3),这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相比PGNI组,PGI组的△V1/△V1’明显减低(P=0.02),但△V2/△V2’在两组间没有差异。此外,在PGI组,PAVR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P=0.043),并且肿瘤距手节区的距离与IAVR和PAVR呈正相关(P<0.05)。结论相比胶质瘤未侵犯功能区,在T-fMRI中,侵犯功能区会更容易影响肿瘤同侧脑半球中较低统计阈值的激活斑,造成双侧大脑半球间激活斑不对称性,但这种影响在更严格的统计阈值中没有出现。选取多个统计阈值来分析胶质瘤术前T-fMRI的激活斑结果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胶质瘤;大脑半球;中央前回;激活斑;功能磁共振   
      28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901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马梦君,陈彦博,曾钢,陈宸,宋卫东,刘文宙
      2024, 45(1): 108-113.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6
      摘要:目的对比应用解剖型锁定钛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自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诊断为胫骨远端AO-A型骨折的手术患者纳入本研究,共32例。其中15例采用钛板螺钉治疗,17例采用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VAS评分及术后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2个月。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长于钛板螺钉组,但术前等待时间、住院天数少于钛板螺钉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髓内钉组与钛板螺钉组相比,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AOFAS评分、术后1年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髓内钉组优于钛板螺钉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板螺钉与髓内钉均是治疗胫骨远端AO-A型骨折的有效术式,远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髓内钉的软组织并发症较少,对踝关节活动度影响更小,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而钛板螺钉发生术后软组织感染的概率较大。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在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髓内钉并发症更少,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胫骨远端骨折;解剖型锁定钛板;髓内钉;治疗;疗效   
      27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6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谢青,吴文浩,廖健伟,王国杰,李绍林,张亚琴
      2024, 45(1): 114-120.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2
      摘要:目的应用集成磁共振成像技术(SyMRI)评估COVID-19康复患者脑灰质微结构的改变。方法29例COVID-19康复患者分为重症患者组(SG=11例)和普通患者组(OG=18例),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和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23例)。所有受试者均行SyMRI扫描,生成T1、T2定量图谱,利用自动解剖标记(AAL)模板将T1和T2图谱分割成90个感兴趣区(ROIs)。通过对ROI内的所有体素进行平均得到每个ROI的T1、T2弛豫值。分析比较三组间90个脑区的T1、T2值。结果HC相比,SG在双侧眶内额上回、双侧海马旁回、双侧豆状壳核、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直回、左侧前扣带与旁扣带脑回、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缘上回的T2值显著升高(P < 0.05);与OG相比,SG在左侧直回、左侧海马旁回、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下回的T2值显著升高(P < 0.05)。与HC相比SG在双侧眶内额上回、左侧直回、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右侧后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左侧舌回、左侧豆状壳核、左侧丘脑的T1值显著升高(P < 0.05);与OG相比,SG在右侧后扣带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豆状壳核的T1值显著升高(P < 0.05)。结论COVID-19患者即使在康复后脑灰质微结构仍可能存在持续性或迟发性损伤,且损伤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SyMRI可作为一项敏感的工具评估中枢神经系统(CNS)微结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临床诊断。  
      关键词:合成磁共振成像技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损伤   
      25
      |
      2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80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李瑛园,关健强,黑子清,杨基荣,冉涛嘉,黄品婕
      2024, 45(1): 121-126.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2
      摘要:目的探讨拔管力等因素是否是双腔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痛的危险因素。方法这是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事后分析。本研究收集18~65岁,ASAI-Ⅲ级的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围术期资料,记录性别、年龄、吸烟史、导管直径、导管留置时间、舒芬太尼用量、是否使用氟比洛芬酯、是否拔管时呛咳等。拔管时使用测力计测量拔除导管所需的力。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咽喉痛分为咽喉痛组和无咽喉痛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咽喉痛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预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应。结果最终纳入163例患者,拔管后30 min有74例(45.4%)患者发生术后咽喉痛,89例(54.6%)患者未发生术后咽喉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95%CI=3.83(1.73,8.50),P=0.000 1]和拔管力增大[OR95%CI=1.78(1.45,2.20),P<0.001]是术后咽喉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拔管力预测术后咽喉痛的AUC曲线为0.773[95%CI(0.701,0.846),P<0.001] ;当约登指数为0.447时,拔管力的最佳临界点是13N。结论女性和拔管力是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双腔气管插管;术后咽喉痛;危险因素;气管拔管;拔管力;全身麻醉   
      31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9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侯乐乐,林少汾,李晓娟,刘祖霖,欧辉,张丽娜,孟哲,梁立阳
      2024, 45(1): 127-135.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6
      摘要: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矮身材儿童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致病基因,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儿科内分泌专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的未能明确诊断的矮身材儿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对致病基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纳入患儿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7.73±3.97)岁,身高标准差分值为-3.63±1.67;临床表现:特殊面容33例(68.8%),体型或骨骼系统异常31例(64.6%),围产期异常26例(54.2%,其中61.5%为小于胎龄儿),内分泌系统异常24例(50.0%,其中87.5%生长激素(GH)峰值低于正常),矮身材家族史21例(43.8%);实验室检查:GH激发试验峰值(9.72±7.25)ng/mL,IGF-1 标准差分值为-0.82±1.42,骨龄与年龄差值(-0.93±1.39)岁;WES共发现相关基因变异者25例,其中14例(56.0%)为致病变异,6例(24.0%)为可能致病变异,5例(20.0%)为意义未明变异;评价为致病及可能致病变异的基因共14个,其中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10个(PTPN11、RAF1、RIT1、ARID1B、ANKRD11、CSNK2A1、SRCAP、CUL7、SMAD4和FAM111A),影响细胞外基质(ECM)4个(ACAN、FBN1、COL10A1和COMP)。结论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矮身材伴特殊面容、非匀称体型、骨骼系统异常、小于胎龄儿、GH峰值低于正常和矮身材家族史等特征的儿童,其病因需考虑罕见单基因疾病的可能,WES是提高单基因性矮小症诊断效能的重要手段。本组患儿致病基因中,主要致病机制是影响细胞内信号通路和ECM组分或功能,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研究新的矮小症致病变异和基因功能。  
      关键词:矮身材;儿童;临床特征;全外显子组测序;基因变异;致病基因   
      27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63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吴育彬,陈志腾,吴茂雄,刘文浩,陈倩,周仕熠,陈样新,夏敏
      2024, 45(1): 136-145.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0
      摘要:目的探讨估计葡萄糖处置率(eGDR)与冠心病(CAD)严重程度的关联。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因疑似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 258人(平均年龄:62(53~68)岁;男性占53.9%)。按照eGDR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水平(IR):eGDR =21.158 - [0.09×腰围(WC, cm)] - [3.407×高血压(hypertension, 是/否)] - [0.55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根据eGDR三分位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由狭窄血管的数量决定: 无明显CAD组(所有冠脉狭窄均<50%,n=704),单支血管CAD组(只有一条受累的主要冠脉狭窄≥50%,n=205),多支血管CAD组 (两条或两条以上受累的主要冠脉存在狭窄≥50%,n=349);以无明显CAD作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DR与CA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eGDR和CAD在整个eGDR范围内的线性关联。采用亚组分析评估不同糖尿病状态下eGDR和CA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GDR对提高CAD筛查模型的价值。结果eGDR降低与CAD严重程度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2.79;95%CI:1.72~4.5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eGDR最低分位(T1)的个体患多支血管CAD的风险是eGDR最高分位(T3)的2.79倍。(OR:2.79;95%CI:1.72~4.55;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eGDR与CAD以及多支血管CAD之间存在负线性关联(P-linearity<0.05)。在非糖尿病患者中,与参照组(T3)相比,T1组患CAD和多支血管CAD的风险显著增加,OR分别为1.42 (95% CI:1.00~2.01;P<0.05)和1.86 (95%CI:1.21~2.86;P<0.05)。而在糖尿病患者中未发现此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eGDR加入到CAD传统筛查模型中时,AUC、IDI、NRI的结果显示,模型对CAD和多支血管CAD的筛查有显著改善。结论eGDR与CAD及CAD严重程度呈负相关。eGDR作为一种无创且易于获取的非胰岛素测量指标,具有筛查大规模人群中CAD严重程度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葡萄糖处置率;冠心病严重程度;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横断面研究   
      3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668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李梦月,李舣婷,张英,林潮双
      2024, 45(1): 146-151.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5.001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DAAs治疗后肾脏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的经DAAs治疗的123例慢丙肝患者,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的血清肌酐值,通过MDRD公式估计eGFR,以评估患者完成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肾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23例患者,67.5%(n=83)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4周,26.8%(n=33)基线时存在肝硬化,10.6%(n=13)合并有糖尿病,11.4% (n=14)的患者eGFR < 60 mL/(min ·1.73 m2),33.3% (n=41)的患者eGFR为 (60-89) mL/(min ·1.73 m2),55.3% (n=68)的患者eGFR≥90 mL/(min ·1.73 m2)。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eGFR并未出现下降,而CKD2期患者的eGFR在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较基线出现改善【(88.65±15.52) mL/(min ·1.73 m2)vs(78.12±7.60)mL/(min ·1.73 m2),P<0.001】。14.6%(n=18)的患者经历了肾功能分期的恶化,通过二元logistic分析得出糖尿病可以预测肾功能的恶化(OR=4.663,P=0.016)。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DAAs治疗后,肾脏功能并未发生恶化,甚至在CKD2期的患者中发现肾脏功能有所改善。但慢丙肝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肾脏功能恶化的风险高,仍需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关键词: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丙肝治疗;肾脏功能   
      21
      |
      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92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楼亦文,李琳,陈潜
      2024, 45(1): 152-160.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15
      摘要:目的比较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及其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LDH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99例LDH患者分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单独肌内效贴扎技术,观察组采用肌内效贴扎技术配合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腰椎功能及疼痛情况、腰背伸肌群表面肌电值、腰椎功能活动情况,以及皮肤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评价表(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背伸肌群平均功率频率、积分肌电值及腰椎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肌内效贴扎,可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疲劳程度,有助于减轻其腰椎部位疼痛并提高腰椎活动功能。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肌群稳定性康复训练;肌内效贴;康复;治疗   
      2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69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 胡海兵,赵昆昆,陈永毅,罗道升,白文俊,李萍,张丽
      2024, 45(1): 161-170. DOI: 10.13471/j.cnki.j.sun.yat-sen.univ(med.sci).20240004.008
      摘要:目的睡眠相关痛性勃起(SRPE)是一种以夜间睡眠中反复被伴有疼痛的阴茎勃起中断而觉醒为临床特征的罕见睡眠障碍,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对SRPE的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前来泌尿男科就诊的SRPE患者或非SRPE患者进行信息采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职业、每晚睡眠开始时间、每周性交频率、心理状态、勃起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前列腺增生病史、腰椎疾病史、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等是否为SRPE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290名受试者完成了研究,其中对照组145名,病例组145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脑力劳动、职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晚睡、性生活频率、焦虑状态可能与SRPE发病相关。将上述因素纳入到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中后发现,性生活≥2次/周(OR 95%CI = 0.326(0.179,0.592)及晚睡(24时后入睡)(OR 95%CI = 0.494(0.265,0.918)可能是SRPE的保护因素;慢性前列腺炎史(OR 95%CI = 3.779(2.082,6.859)可能是SRPE的危险因素。然而,中枢神经疾病史、职业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结论:慢性前列腺炎、 焦虑状态可能是SRPE的独立危险因素;性生活≥2次/周及适当地推迟睡眠时间可能是独立保护因素。  
      关键词:睡眠;异常勃起;勃起疼痛;勃起功能障碍;风险评估   
      2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778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2-22
    0